联系 我们
联系我们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焦虑障碍 > 急性应激 > 内容

急性应激障碍,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,由剧烈的、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、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。

  急性应激障碍,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刺激下几分钟内出现,并在2-3 天内(常可在几小时内),如果应激性环境缓解,症状逐步缓解,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,症状一般可在2-3 天后开始减轻。通常在一周内可缓解,预后良好。

  一、干预的基本原则

  个体在遭遇突发性异常事件时,常表现为现实感丧失,对过去和现在有不恰当的认识,而且对前途也不抱希望,绝望感和无助感使其情绪自控能力降到最底线。因此,干预者在对其进行心理应激干预过程中把握几点基本原则非常重要。

  正常化原则 该原则强调在应激干预活动中,建立一个心理创伤后调整的一般模式,涵盖在这个模式中的任何想法和情感都是正常的,尽管有时这些情感体验是痛苦的。干预者必须建立起“合理即正常”的理念。只有“正常”,才意味着一切应激反应都在干预者的掌握中,当干预者向当事人解释为什么这些反应是正常的同时,被干预者已经主动参与到自己的情绪调整过程中了。

  协同化原则 干预活动双方的关系必须是协作式的,最好建立一个联盟或俱乐部,对于那些自尊感和安全感降低的人要给予适当的授权,让其恢复自我意识。这条原则对于那些目睹了亲朋好友遇难的创伤场景的人尤为重要。

  个性化原则 个体在受到急性事件创伤后康复的通道是独特的,weybrew等人早在1967年就指出人类应激反应非常复杂,个体的反应就如其手印一样与众不同。当个体遇到各种应激事件时,这条独特的通道应该被期待和重视,干预者应和当事人共同面对问题,一起寻找适合他们的调整模式。

  二、干预的一般方法

  认知干预人类面对应激的心理反应也有个体差异性,因此在评估个体应激程度时要充分考虑其认知和情绪反应,要向其介绍应激的一般知识,使其明确自身表现出的各种症状是可以用科学知识解释的。个体对紧张性应激的理解和评价以及采取的具体应付措施,在不同程度上都和个体出现的不同应激反应有关。因此,提高个体对应激反应的认知水平,与求助者共同寻找科学依据,纠正其不合理思维,有助于提高其应对生理、心理的应激反应能力。

 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包括家庭、社区、自助群体等。由于一些急性创伤仅发生在个人或少数群体,未能引起社会广泛注意,当事人极易产生负性情绪,增加除急性事件以外的应激。社会支持干预系统中,家庭支持治疗效果最为显著,治疗者应正确评估当事人的家庭支持能力,并帮助其强化这些能力,以减少个体缺乏理性的恐惧。

上一篇:急性应激诊断的标准是什么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下一篇:没有了

中心地址

专家解答

专家预约

乘车路线

机构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海南大学 润心心理咨询中心